在江苏省中部,京杭大运河与高邮湖交汇处,有一座千年古城——高邮。它北枕淮河,南望长江,东依里下河平原,西拥高邮湖碧波,拥有壮美的水乡画卷和厚重的人文积淀。
2000多年的建城史如运河之水绵延不绝。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的桨声灯影,到北宋苏轼与秦观在文游台的诗酒唱和……这座被运河滋养的小城,始终以“邮”为脉,以“水”为魂,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宋代诗人曾经在《文游台》一诗中写道:“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流,香莼紫蟹供杯酌,彩笔银钩入唱酬。”文游台,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原为东岳行宫。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路过高邮,与好友王巩及当地文人孙觉、秦观等集会于此,饮酒论文,留下“四贤聚会”的佳话,文游台也因此得名。自宋以来,此处名胜一直吸引着不少文人学士前来访古拜贤。
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高邮,自古与“文”结缘,人才辈出:北宋婉约派词宗秦观、词人孙觉,明代“南曲之冠”王磐,清代训诂大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当代著名古生物学家孙云铸、著名作家汪曾祺……高邮的人文底蕴,如运河之水深邃而绵长。小城的一砖一瓦,皆是文气十足。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千古绝唱的作者秦观,是高邮人民的骄傲。今天的高邮有一句朗朗上口的宣传语——“词宗照古今,高台待知音”。而文游台亦成为高邮的文化地标。
“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若说秦观为高邮注入了诗意的基因,那么汪曾祺便是这座城市的文学代言人。运河之水滋养了他的文学灵感,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高邮的深情眷恋。《异秉》《岁寒三友》《大淖记事》等小说名篇,给中国文坛吹来一股清风。2017年5月16日是汪曾祺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汪曾祺纪念馆开工仪式在文游台举行。汪曾祺纪念馆位于高邮城北历史文化街区傅公桥路,陈列有其手稿、书信、生活用品等。
诗“秦”画“驿”醉
■文/图 白 英
吾乡如覆盂 高台置邮亭
踏上高邮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悠悠流淌的运河。晨曦中的高邮,如同一粒被京杭大运河温柔托起的明珠,以“一湖两河三堤”的独特格局铺陈于天地之间——浩渺的高邮湖为底色,新开运河与明清运河故道好似两条玉带相傍,三道古堤将城市与水系巧妙分割,如同古城的守护者和生命线。站在运河堤上远眺,碧波万顷的京杭大运河与天然湖泊高邮湖交融汇合,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格局。
高邮,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的“邮”字,源自公元前223年秦国在此“筑高台,置邮亭”的旧事。若说运河是高邮的“动脉”,那么城中保存完好的盂城驿,便是“心脏”。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水马大驿,“地当广陵,涟水交衢”,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仅存的邮驿遗存,也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代驿站。它见证了中国邮驿制度的兴废,被誉为“中国邮驿的活化石”。
盂城驿位于高邮城南馆驿巷内,与运河堤隔街相望。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名字,取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诗句“吾乡如覆盂”,意为家乡高邮地形如倒扣的盂盆。走进盂城驿,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车水马龙、驿使往来频繁的年代。
盂城驿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现存鼓楼、皇华厅、驻节堂、驿丞宅、马神庙等各类古建筑3000余平方米。百余间厅房,通过回廊、天井巧妙连接,形成功能完备的驿传体系。皇华厅内,明代官员接见信使的场景通过全息投影重现(皇华:对过往使节的敬称)。驻节堂中,仿佛能看到当年官员们在此商议要事、批阅文书的场景。鼓楼,作为盂城驿的标志性建筑,高三层,兼具瞭望、报时、传讯功能。顶层悬着的红色大鼓,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登上鼓楼,极目远眺,大运河风光尽收眼底,周围古色古香的民居错落有致,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匠心。马神庙门前,一尊与真马等大的石雕马昂首嘶鸣,相传为明代工匠所刻。庙里供奉着马神,祈求驿马平安,体现了古代驿站的文化。
高邮
诱人咸鸭蛋 味浓汪豆腐
高邮,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美食天堂。这里西傍浩渺大湖,东有纵横河汊,物产丰饶,美食原料得天独厚,加上民间的精湛技艺,造就了高邮美食的独特风采。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曾祺曾这样生动描绘过高邮咸鸭蛋。作为当地特产,高邮咸鸭蛋闻名遐迩。其选用生长于高邮湖的麻鸭所产之蛋制作而成,蛋白如凝脂白玉,蛋黄似红橘流丹。切开后,红油汩汩流出,佐粥下饭,堪称一绝。若说咸鸭蛋是高邮美食的“名片”,那么汪豆腐便是这座城市的“灵魂”美味。这道菜以豆腐为主料,配以虾仁、猪油渣、葱花,以高汤慢炖,出锅前撒一把胡椒粉,鲜香扑鼻,入口即化。高邮的美食数不胜数——高邮鸭、高邮蟹黄肉包、高邮酱油面、蒲包肉、心肺汤、面筋塞肉、芙蓉银鱼等,每一种都蕴含着高邮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内涵。
高邮,这座明珠般的运河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迷人的风光和丰富的美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去探寻。从秦邮古驿的马蹄声到文游台的诗韵,从盂城驿的鼓声到汪曾祺的笔墨……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运河的传奇。
汪豆腐。
沟崖沁绿染天地
■文/图 颜士州
沟崖自然风景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西北约40公里处,有着“北武当山”之称。进入山门,但见沟中有崖、崖下有沟,沟沟相通、崖崖相望,“沟崖”之名由此而来。
夏日的一个午后,我们抵达沟崖。三面青山不由分说一下子就把我们纳入它的怀中。翻过一个砌有石阶小路的山坡,沿着一条碎石铺就的小径往前走,两面青山相逼,林木葱茏。此时方领会到“沟崖”二字的含义:中间是沟,两边是崖,沟深崖险。小径曲曲折折,峰回路转,时而拾阶而上,时而顺坡而下,漫山遍野林木交荫,幽静清凉。婉转低回的鸟鸣不绝于耳,一路伴着我们前行。
沟崖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沟崖的沟实在太多,有云沟、翠霞沟、断音沟等几十道沟,且沟谷狭窄,曲曲弯弯,路移景换,崖壁高绝。再看沟崖边的山峰,有仙人、玉女、将军、步虚等22座,奇峰对峙,重峦叠嶂,怪石嶙峋。
沟崖内没有民居,只有乔木、灌木和藤木,优势树种为侧柏、油松、栾树、榆树、香椿等。越往前行,山道变得越窄,而树木变高变密了,树阴变厚变浓了,一派蓊郁葱茏之中,但闻鸟语啁啾。
凡植被好的地方必定水好。“飞龙吐须”“双流水”涓涓长流,终年不竭,清澈透明,水甘味甜。雨季来临时,水汇峡底,溪流盘绕,时缓时急,如琴如瑟。“飞瀑垂帘”从峰崖直泻而下,如帐似幔。飞瀑之下,潭中泉水清澈晶莹,酷夏舀饮,清冽甘甜。
傍晚在生活服务区休息,周围环境宁静、清幽。第二天凌晨5点,借着满天的星光,我们赶往玉虚观。在这人迹罕至、没有污染的山林中,我们默默地攀登,大口地呼吸清凉洁净的空气,感觉身心都得到了净化。山上奇珍异草不少,稀有植物黄精满坡皆是,草本灵芝附崖而生,还有拐枣、猕猴桃、漆树等,构成了丰富的森林景观。太阳
还未出来,晨曦中,玉虚观出现在眼前。如今,这里是观日出、看霞光的好地方。霞光初上时,玉虚观周围高崖被镀得金碧辉煌,分外绚丽。玉虚观上还有望京石,登上望京石,可遥望重峦之外的十三陵水库。
离玉虚观不远,有一棵30多米高的古银杏,据说树龄约1300年,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银杏树之一,被当地人称作“银杏王”。其树冠如华盖,主干需数人才能合抱。沟崖的生态环境极佳,一些北国无法生长的南方植物,却能在这里生长。藤蔓植物宛如巨蟒,在树干上缠绕。恍惚间,竟觉得自己如在热带丛林中穿行。
沟崖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一花一草,无不充满灵性。我们轻轻地走、小声低语,生怕惊扰了这份空灵宁静。愿这一方净土,永葆它的清新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