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5年7月24日 星期

文化资源赋能 经济发展须再破局
——访眉山市彭山区政协委员、区文广旅局局长胡凤翔

□本报记者 王天雨 代艺 见习记者 张露曦 采访整理

记者: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生态康养度假胜地,丰富特色康养旅游产品,做强生态观光旅游,建设一批精品旅游度假区。作为“中国长寿之乡”,彭山是如何擦亮“文旅+康养”这张亮丽名片的?

胡凤翔:彭祖长寿文化对彭山来讲,是一张充满特色的城市名片。如何发挥它的价值,我们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三大路径。

整合资源,打造核心载体。以彭祖山国家级4A级景区和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为核心,整合自然山水资源,构建“景区+基地+社区+场景+研习”五位一体的康养旅游模式,形成景区与基地“双名片”联动的发展格局。

IP孵化,强化文化标识。在文创产业发展中,城市IP孵化至关重要。我们联合社会企业持续打造长寿文化IP,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彭祖祖”形象。这个憨态可掬的IP形象已迭代至4.0版本,并作为彭山城市形象符号在全国多地巡展,有效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技术赋能,拓展产业维度。我们突破单一文化支撑,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研学旅行等新业态。通过多业态复合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当前重点在场景打造、业态丰富、规模扩大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记者:作为彭山区政协委员,在助力文旅深度融合上,您最难忘的一次履职经历是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胡凤翔:作为彭山区政协委员,我最难忘的是2023年彭山区政协组织的“长寿文化探秘之旅”履职活动。我们先后走访了6个省市的10个县,其中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的中医药康养基地建设让我深受启发。当地将中医药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了数万亩产业基地。令人欣喜的是,次年宜君县文旅部门及相关企业专程回访我们彭山,在这一来一回的互访中,推动了双方在彭祖文化开发利用上的深度合作。

这次履职,让我认识到政协平台在汇聚各方智慧、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作为政协委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了履职动力。

记者:彭山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您看来,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难点在哪里?应如何破局?

胡凤翔:我们需要探讨文化如何更好赋能旅游经济、赋能城市发展。在我看来,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

文化本身是否具备转化效能?这需要每个地方深度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质,思考转化利用方向。

文化如何形成IP?IP孵化对文化转化和文旅经济的发展大有助力。彭山目前有江口沉银、彭祖长寿文化等IP,但还需努力将其打造成更为成熟的IP,实现商业化。

文化如何才能为旅游助力、为产业和城市发展赋能,并实现更好联动?这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方面。之前我们做过一些探索,比如创编彭祖文化相关影视剧,推动彭祖山打造数字影视产业基地,目前看来效果很好。

文化的转化还需要科技赋能。这方面我们正在进行尝试,例如彭山有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们正在开展非遗和文物的数字化工程,希望吸引更多有创意的市场主体加盟我们,推动文化得到更好的转化利用。


  
2012-2014 © 版权所有:四川政协报社
四川政协报社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上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四楼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