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养生智慧 让长寿名片“亮”起来
来到眉山市彭山区凤鸣大道,伫立在大道中间的“中国长寿城”巨大牌坊格外醒目。彭祖桩、鸽鹏展翅、黑熊晃身……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在练习彭祖“养生三术”之一——导引术。一位老人一边练习一边吟诵: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彭祖天下寿!
“中国长寿之乡”——彭山,因传说中寿高800余岁的彭祖“生于斯”而得名。位于城区东北方向的彭祖山,作为彭祖修炼生活之地,被誉为“中华养生文化第一山”,也是彭山长寿文化的重要地标。
“我们以彭祖‘养生三术’为脉络,打造了彭祖文化中心、采气场、膳食术馆等多个文化体验新场景,对彭山长寿文化进行焕新演绎。”据彭祖山景区市场营销负责人王飞介绍,近年来彭山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彭祖长寿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让“中国长寿之乡”这张名片更加响亮。
被评为省级非遗民俗文化节日的三月三朝山会就是彭山长寿文化活动的典型代表。今年的“千年彭祖山·非遗朝山会”三月三活动,就以彭祖长寿文化为载体,分成朝山民俗、国风非遗、朝山赛事三大板块,通过植入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长寿文化。
“只在活动中体验还远远不够!膳食术作为彭祖‘养生三术’的另一术,应让游客在饮食上‘零距离’体验彭祖长寿文化。”彭山区政协民宗文史学习委主任宁武谈道。
2023年7月,彭山区政协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向区委提交了《关于宣传弘扬彭祖长寿文化打造彭祖长寿文化产业的建议》,提出成立彭祖烹饪研究会,推动开发彭祖康养膳食系列产品,让游客“吃到养生宴、学做养生菜肴”。
如今,政协委员们提出的建议正在一一兑现。彭祖养生羹、黄精炒膳丝、佛手排骨……彭祖山景区膳食术馆根据二十四节气,搭配当季养生膳食推出了丰富菜品。游客们一边品尝养生菜,一边拿出手机拍摄文字介绍。
“养生菜肴,养生在什么地方、科学性在哪里、有什么功效?游客不一定知道,应该通过文字呈现、现场讲解等方式介绍出来。”彭山区政协常委、民进彭山总支退休支部主委倪兴国当初提出的建议也得到了采纳。
再把目光投向彭山的大街小巷:一套套养生招式,一道道养生菜肴,一盏盏武阳香茶……那些被岁月验证的养生智慧,悄无声息地融入彭山人的日常生活。彭山百岁老人比例常年居全国前列,“高寿者众,百岁者多”,让“中国长寿之乡”名副其实。
“为了弘扬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增强群众对长寿文化的认识,今年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百年人生·爱满寿乡’慈善项目,聚焦彭山25名健在的百岁老人,开展了一系列人文关怀活动。”彭山区老龄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刘昶表示,希望通过开展爱老敬老活动,推动彭山长寿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
打开时空隧道
让深厚文化“活”起来
站在彭祖山山巅的不老阁放眼望去,一座天圆地方、造型独特的建筑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全国唯一以金银器为主题的博物馆——江口沉银博物馆,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300多年前,张献忠与杨展之间的那场“江口鏖战”,让无数宝藏沉入江底,留下一段扑朔迷离的传说。“蜀世子宝”金印、西王赏功金币、金册……如今随着6期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7.6万余件宝藏重见天日。2018年4月,江口沉银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以后这里不仅会集中展示江口沉银遗址的出土文物,还将还原江口大战沉船遗址的考古发掘场景,精心打造明代古镇街区作为沉浸式体验区。”彭山区政协委员、江口沉银博物馆文物管理部部长刘娟介绍,游客可以通过互动展陈、实景演绎等方式,感受明代商贸文化和张献忠沉银故事,实现“穿越时空”的体验。
打造沉银文化旅游带、以IP引领促进博物馆产业集群发展、构建江口沉银消费生态圈……随着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彭山区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用一条条建议为彭山文旅新名片增添一抹亮色。
在江口沉银博物馆对面,以江口崖墓为依托的汉崖墓博物馆,则是通往汉代的“时光隧道”。江口崖墓是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纪年墓葬,这里出土了“天下第一吻”石雕和国家特级文物保护珍品——摇钱树。走进汉崖墓博物馆,精美的墓室雕刻、汉代画像砖石,生动展现了汉代的社会风貌与艺术成就。
在彭山区古城北路,一面白墙上的彩绘集中展示出彭山千年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彭祖和长寿文化、李密故里和孝文化、武阳茶肆和茶文化……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我们应深挖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载体,拓展传播形式,真正让彭山丰富的历史文化‘活’起来。”彭山区政协主席杨红表示。
戏曲唱腔婉转动人,板凳龙翻腾起舞,鲤鱼灯流光溢彩……1个多月前,彭山区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举行。当10余项非遗项目惊艳亮相时,游客一句“没想到老技艺也能有新时尚”,道出了这次活动主题“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的内涵。
彭山区政协委员、四川仙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书江认为,不仅要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还要“亮”出去。2023年,彭山区政协已着手组织政协委员进行调研,提出围绕彭山历史文化开发电影、电视剧、网剧等文娱作品,不断提升彭山文化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两年后,建议落地。5月1日,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播出《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彭祖仙山》专题片,镜头掠过彭祖山的层峦叠翠,彭山长寿文化和孝文化尽显其中。而在彭祖山取景的爆款短剧《家里家外》一经推出,3天累计播放量突破10亿次。
“目前我们已经在彭祖山推动打造数字影视产业基地,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到彭山来创业、创作。通过‘文旅+影视’,推动彭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播得更远。”面对镜头,彭山区政协委员、区文广旅局局长胡凤翔发出邀请。
塑造文化IP
让文旅产业“火”起来
4月18日,在2025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上,彭山区以彭仙森和彭祖祖两大经典IP为原型设计展出的文创产品,色彩丰富、妙趣横生。游客们一边赞叹产品创意,一边品味“不老彭山”的文化韵味。
“这次展会的主题是‘促进文旅消费·激发产业活力’,我们带去的彭祖山文创、彭祖祖‘常’系列、彭祖祖穿越系列等特色产品,广受好评、圈粉无数,市场空间很大。”彭山区文广旅局副局长刘炜杰说,塑造文化IP,打造文创产品,能够让文化流量变为产业增量。
“武阳茶肆”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茶叶市场。彭山区政协委员、一级茶艺技师谌霞多次呼吁恢复性利用“武阳茶肆”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最近她关注到有市民呼吁,将江口古镇闲置民居改造为微型茶肆,结合轻量化茶艺体验和“茶商护宝”剧本杀,打造沉浸式茶文化空间。对此她十分赞成,认为文化IP应与产业发展融合,创造出更多新业态。
谌霞不仅是呼吁者,还是实践者。此前她已经将武阳茶肆文化与彭山长寿文化、江口沉银文化融合,先后打造出武阳买茶文创茶礼、武阳金块文创茶,广受好评。记者采访时,谌霞正在茶文化公益课堂上讲述“武阳茶肆”的历史故事,聆听者有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学员。这个课堂已持续8年。
把目光转向彭山百年老街北外街,轰鸣着千年武阳文脉与现代商业活力的引擎已悄然启动。正在打造中的武阳里特色文化街区,以“北有都江堰,南有武阳里”为愿景,采用“商铺即场景、商户即演员”的设计思路,建成后将是“一步一景、全域入戏”的沉浸式实景体验街区。这一项目已被纳入2025年度四川省文旅融合新场景项目拟支持名单之中。
“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带商’的思路,通过文化提升项目整体商业价值。例如,我们以文化赋能商家,实现商家定制化、品牌特有化。”四川武阳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殷红告诉记者,这里将打造全球首家武阳文化长寿养生主题麦当劳、全国首家赛博朋克“武阳文化”国潮主题新华文轩书店。
地处全省7个低空改革试点空域涵盖范围内,彭山区低空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也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
今年“五一”假期,彭山区创新推出“低空+文旅”项目。随着飞行器缓缓上升,仙山翠色、湿地风光、名胜古迹一览无遗。5天时间,彭山区低空飞行实现205架次运营,带动全域游客接待量达16.2万人次,文旅消费总额突破8471万元,三项核心指标同比增幅均超40%。
目前,彭山区江口飞行营地正加紧建设。未来,这里将开拓“俯看彭祖山”“云游五湖四海”等精品低空旅游线路。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供给,必将成为推动彭山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