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彦 张好雨 整理
记者:作为一名返乡创业青年,您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助推家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周世艳:我一直致力于挖掘羌族历史文化,展现桃坪羌寨的独特魅力,借助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家乡理县,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助力家乡实现可持续发展。
深入羌寨学习了解历史传说和传统节日起源,记录羌绣、咂酒酿造等濒临失传手艺,整理羊皮鼓舞等民俗活动并探究其文化内涵。在学习探究的基础上,打造“千年羌寨的烟火气”IP,通过发布生活化短视频吸引游客。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体验项目,加工包装特色产品进行销售,修建羌族风格民宿,设计推广“文化路线”。在此过程中,带动乡亲们参与进来,让大家从文化旅游中获益,成为家乡致富带头人。
记者:您如何通过短视频记录羌寨日常生活,从中收获了哪些启发和机遇?
周世艳:我从让亲友参与视频创作入手,邀请他们出镜介绍羌菜做法、展示羌笛演奏等,使他们明白这份工作的实际价值——既能带来稳定收入,还能宣传家乡、帮助他人。随着我创作的短视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好评,我也渐渐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与信赖。
短视频创作带来的启发和机遇不少。我发现游客偏爱真实、原生态的内容,便通过直播帮助村民售出滞销的花椒、核桃等农产品,还与外地旅行社达成合作,带动民宿预订量增长,让“拍视频”真正成为“带增收”的工具。
记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您如何履行好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
周世艳:作为基层政协委员,我始终把履职尽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在日常工作中,我和其他委员一道,聚焦当地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共同提交了两份提案:《关于在理县建立州林下食用菌种植试点基地的提案》和《关于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的提案》。我们在提案中建议,将理县列为林下经济建设试点县,同时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记者:未来在宣传推介理县、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方面,您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打算?
周世艳:我尝试培育“村民网红”这一新举措。培训羌寨里的年轻人拍摄视频,教他们用手机记录自家民宿、农活、美食等内容,进而打造“10个村民账号矩阵”,让更多人领略到我们“大美阿坝、吉祥理县”的风采,让更多村民学会“自己为自己带货”,从而形成“全民参与推广”的良好氛围,为推动理县文旅融合发展及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探索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