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荣臣
“以前这条路难走得很,现在路修好了,出门方便又安全。这真是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看着脚下平坦的水泥路,华蓥市双河街道民太村村民匡小平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条泥泞路的蜕变,是华蓥市政协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的生动实践成果之一。
泥泞路引发民忧 委员走访听心声
民太村这条连接八角梁子与锅厂湾的泥结石公路,因修建年代久远、等级偏低,周边村民出行常年处于“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的状态。狭窄的路面遍布坑洼,车辆驶过便卷起漫天沙土。碰上阴雨天气,湿滑的路基暗藏危险,让周边村民对修路的渴望愈发迫切。
华蓥市政协第六委员小组得知情况后,多次深入现场调研。委员们踩着泥泞与村民促膝长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运肥料颠坏筐子”“孩子上学蹚水过河”等民生细节。
每一次鞋底沾泥的走访,都是对群众心声的聆听;每一页沉甸甸的记录,都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份牵挂,让委员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让这条“堵心路”变成“舒心路”。
协商聚智破难题 修路方案达共识
2024年4月9日,民太村活动室里气氛热烈——一场由市政协第六委员小组组织的公路硬化协商会正在进行。市政协搭建的这个议事平台,让各方代表围坐一堂,共商破局之策。
“上次有位老人雨天摔跤后,大家对修路的呼声更强烈了!”民太村党支部书记赵仁发率先发言。
“现场我们看过,路的状况确实堪忧,但资金是绕不开的坎。”市政协委员胡小华直指关键。
“财政部门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助,全力保障工程启动。”市财政局分管领导当即回应。
“我建议村民自建!既能压低成本,又能让大家盯着质量。”有人现场提议。
…………
“大家的意见都很有道理。综合来看,村民自建的方式可行,资金方面由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等部门补助,各部门各司其职。我们也会持续关注,确保协商结果落到实处。”市政协第六委员小组相关负责人总结道。
这场协商最终达成共识:80余万元工程款由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等部门补助;道路施工采取村民自建模式推进;市交通运输局与双河街道负责施工监管;村“两委”组建专班统筹实施。各方权责清晰,修路方案就此敲定。
全程督办促落地 硬化路如期完工
协商的关键在于落实。在市政协的跟踪督办下,民太村“两委”迅速行动,市交通运输局技术人员蹲点指导,一股“修路热潮”在村里兴起。
不久后,这条长约1.5公里的公路如期完成硬化。昔日坑洼的泥泞路,蜕变为3.5米宽的平整水泥路。
这条道路的变迁,也成为华蓥市政协“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生动注脚。未来,市政协将继续以民生为笔、以协商为墨,书写更多履职为民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