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麓,书香袅袅。一场以文化为底色的履职实践正在峨眉山市政协展开。自2020年启动“书香政协”建设以来,峨眉山市政协将读书学习与协商议政深度融合,从大佛禅院的“同心书屋”到麻柳村的农家院落,从委员工作室的“头脑风暴”到田间地头的实践课堂,书香之气正转化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力量。
□文/黄秀林 图片由峨眉山市政协办公室提供
构建读书体系 筑牢学习根基
清晨的峨眉山博物馆“委员读书室”里,市政协委员郑佳莉将最新的《峨眉文史》丛书摆上书架。这样的场景,是峨眉山市政协构建“三位一体”读书组织体系的日常写照。为确保读书活动落地见效,市政协着力强化党组领导、专委会指导、委员全员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让读书成为政协履职的“标配”。
市政协将主题读书活动作为政治任务,成立以主席、党组书记谭勇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起全覆盖的组织架构。2024年,市政协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书香政协”工作15次,市政协主席带头参加专题调研、读书活动20余次。在龙池镇莲花村的田间地头,谭勇强带领委员们一边研读《乡村全面振兴规划》,一边调研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形成的“关于做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等成果,被市委、市政府采纳。这种“以上率下”的引领机制,催生出《以集约化组团式乡村建设 助力峨眉南山开发的思考》等9件高质量调研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让读书成果有效转化为决策参考。
专委会则担起“业务引擎”职责,构建“双牵头、七归口”指导体系。市政协文旅文史委牵头制定读书活动方案,将学习内容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经济界别委员在“聚言堂”委员工作室里,围绕“强化城乡融合产业支撑”举办读书沙龙,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就做优做强食品饮料产业展开“头脑风暴”……据统计,市政协各专委会组织线上分享、读书沙龙等活动40余场,通过委员学习群推送学习资料200余条,形成多线联动的学习格局。
在委员层面,一套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让读书成为“硬任务”,委员读书报告被纳入履职考评。近期,市政协共组织集中学习8次、界别学习12次、外出调研学习11次,实现委员读书全覆盖。市政协委员、手工制茶大师王敏在工作室设立读书角,每月举办“茶书会”,将个人爱好与履职实践相结合。通过引导委员全员参与读书学习,“文化峨眉、书香政协”正成为峨眉山市政协履职新名片。
打造读书阵地
让书香可触可感
午后的绥山镇麻柳村“静水居”农家院内,墨香与茶香交织,市政协书画研究员们正以“非遗白蜡”为主题创作书画,一旁的村民随手翻阅起展架上的《峨眉风物志》丛书;在市政协大佛禅院书屋,“同心书屋”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群众与委员围坐交流……这是市政协打造“委员读书室+委员工作室+委员大讲堂”阵地体系的生动缩影,旨在让书香可触可感、融入日常。
市政协构建的“1+8+N”读书室矩阵,已培育“览虫茶书屋”等8个特色读书室,新授牌15个“委员书屋”,形成覆盖全域的书香网络。市政协为各读书室赠送书籍5000余册,其中《峨眉文史》丛书200余本。麻柳村村民王大爷感慨道:“市政协送来的不只是书,更是文化气息。”这种阵地延伸,让“书香政协”与“书香社会”同频共振。
市政协以“书香政协”为依托,高质量建设一批委员工作室,创建“学习+联谊+协商”三大主题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委员“读书+履职”新平台,使其既是读书场所,更是建言献策的“智慧工坊”。2024年,市政协精选“构建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协商议题,组织19个界别组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参与人数达1200余人次。在嘉峨茶谷委员工作室里,《中国茶文化史》等书籍整齐摆放,委员们在此形成《关于打造“四川手工茶第一村”的建议》《关于擦亮峨眉山茶金字招牌做大区域公共品牌价值的建议》等履职成果,进一步助推峨眉山茶产业发展。这种“读书—思考—建言”的闭环,让委员工作室成为履职“加油站”。
“大家知道峨眉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哪个朝代吗?”在“委员大讲堂”上,市政协委员徐建洪的提问引发大家热烈讨论。这个创新平台在年初制定年度活动计划时,便实现了“月月有安排”。10名骨干委员围绕非遗文化、绿色食品产业等开展专题授课。更令人欣喜的是,市政协委员张向华创办的“瞰鉴峨眉”公益平台,通过“短视频+深度解读”的创新形式,以独特的文化视角解读世界双遗产地——峨眉山,系列视频获全网点击量超千万次。一场场深入浅出的专业讲解、一帧帧制作精良的线上视频,共同勾勒出“委员大讲堂”以学促干的生动图景。
激发创新活力
彰显政协担当
6月的市委党校,市政协“同心悦读·智润峨眉”主题读书会“声”入人心,200余名政协委员与群众沉浸于峨眉山历史文化之中,现场不时爆发阵阵掌声。这是市政协通过品牌化运作让书香活动焕发生机的精彩瞬间。
“同心·阅峨眉”启动仪式的场景至今令人难忘。市政协向全社会发出“阅峨眉、读经典、向未来”倡议,随后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在桂花桥农业大公园开展的“同心·振乡村”活动中,政协委员与书画研究员们走进田间,为乡村振兴挥毫泼墨;峨眉山下书院的“同心·茶话峨眉山”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共议茶文化传承,形成《峨眉山茶文化发展建议书》。最动人的当属麻柳村“同心·耕读农家”笔会——非遗传承人王明阳在“白蜡工坊”现场演示技艺,峨眉诗人周聪即兴赋诗《乡村麻柳煮清茶》,书法家现场挥毫,市政协向该村赠送《峨眉文史》丛书,让书香飘进农家小院。
“没想到政协的活动这么接地气!”参加“峨眉故事会”活动的市民张先生感叹道。这场由市政协文旅文史委策划的活动,精选12个峨眉山经典故事,通过情景讲述、非遗展演等形式呈现。为讲好峨眉故事,委员们深入各地采风,整理素材30余万字。
在市政协文旅文史委办公室,11名研究员正在校对《问茶峨眉——峨眉山茶历史文化探源》书稿。为了完成这部15万字著作,编写者历时1年,走访100余人次,查阅史料300万余字,系统梳理了峨眉山茶的历史脉络。书中不仅记载史志茶事,更挖掘茶马古道、禅茶文化等特色内容,收录当代茶人故事。“填补空白”是专家们对该书的一致评价,峨眉山茶叶企业纷纷表示,该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这种“读书—研究—转化”的模式,彰显了政协在助力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提升履职质效
书写为民答卷
暮色中的峨眉山博物馆“委员读书室”灯火通明,委员们正就《问茶峨眉——峨眉山茶历史文化探源》书稿中禅茶文化章节展开讨论,窗外的山月与室内的灯光相映成趣。
这处凝结着政协智慧的文化空间,恰是峨眉山市政协“书香政协”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从2020年绘制建设蓝图到如今成果斐然,这场以文化为底色的履职实践已形成“读书—履职—惠民”的完整闭环:2024年委员提案数量同比增长13.5%,《关于大庙飞来殿保护利用的建议》等调研成果获市领导签批;九里镇农户参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带动大豆亩产量提高了15%;绥山镇白蜡产业通过技术培训实现增收12%;《只有峨眉山》演艺项目在委员“文化IP打造”建议推动下完成升级……
当“同心·阅峨眉”的书香飘进农家小院,当“委员大讲堂”的知识惠及非遗传承人,当《问茶峨眉——峨眉山茶历史文化探源》的研究填补茶文化空白……政协的“书香气”正转化为服务发展的“硬本领”。“政协领读、社会跟学”的联动效应,让“文化峨眉、书香政协”不仅成为政协委员的履职名片,更化作推动全民阅读的城市文化引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峨眉山市政协将继续以书为桥,让读书所得转化为“说得对、提得实、干得好”的履职成效,在峨眉山麓书写新时代人民政协以文化人、以学赋能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