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瑜 周浩东
近段时间,不少达州学子陆续收到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些喜悦的背后,凝聚着市政协委员对新高考的持续关注和对高考考生的关心关爱。
高考前夕,在全市各考点外,委员们自发设立爱心服务站,为5.8万余名考生送去特别的关怀。“同学,需要雨伞吗?”“这里有备用文具”……这份温情,正是市政协心系教育事业的生动写照。
2025年,四川省迎来“3+1+2”模式的首届新高考。这一改革虽然增强了学生的选科灵活性与专业选择权,但对达州来说,在学校师资力量配备、高考组考工作等方面也面临不小压力。
3月,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宣汉中学、渠县中学、达州中学等学校开展实地调研,与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学校管理人员及一线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全面了解新高考改革推进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调研组发现,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达州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办学条件仍需改善,部分学校教学设备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新高考改革需求;二是学科教师配置失衡,热门选考科目师资严重短缺,而部分传统科目教师却出现富余;三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难以适应新高考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校生源急剧减少,办学质量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在随后召开的专题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意见建议。“学科教师需求随着学生选科变化而出现‘潮汐现象’,打破了传统模式下相对稳定的师资配置格局。”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委员们认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迫在眉睫。
市政协委员符纯兵认为,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及时掌握学生选科变化趋势,优先招聘紧缺学科教师;加大城乡之间、学段之间教师编制的动态调整力度,在保障小规模学校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校际间学科教师的均衡配置,确保教师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市政协委员冯正东呼吁,通过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强化项目经费保障等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统筹利用辖区内闲置校舍资源,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组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针对拔尖人才培养,市政协委员张帆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统筹全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对接省内外知名高校和优秀教师资源,构建具有独立组织架构、特色课程体系和贯通培养机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是市政协履职的重点领域之一。”市政协主席胡杰表示,将继续聚焦教育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精心组织委员开展履职活动,为推动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助力学子圆梦高考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