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代艺 整理
6月5日,当看到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等14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时,我心情无比激动。
这份凝聚了多方智慧的方案,不仅首次明确全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时间表、路线图,更从健全核算规则标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品核算认证等8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系统推进碳足迹管理。让我欣慰与自豪的是,实施方案多处体现了我提案中的建议内容,那些曾经写在提案里的文字,如今正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工作举措。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作出重要部署。2024年5月,我随省政协“推进美丽四川建设”专题调研组在遂宁调研,向有关企业负责人询问“是否开展碳足迹核算管理”时,该负责人苦笑着摊开双手:“我们企业产品有出口到国外,早想做产品碳足迹管理,可没有标准、不会算,‘拿着南瓜开不了口’,无从下手!”在这次调研过程中,不少企业同样反映他们面临标准缺失、核算无据、随意性很大等困惑。
调研结束后,我陷入沉思:四川作为全国森林资源大省和清洁能源大省,水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第一;绿色是我省的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当前锂电池等“新三样”绿色产业发展正如火如荼;若不能建立科学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仅影响全省实施“双碳”战略,而且也影响经济大省的地位。我深深感受到,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为把问题找准、真正推动问题解决,我深入各地开展调研,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围绕抓紧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标准体系、抓紧碳足迹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夯实碳足迹核算管理工作基础、提升产品全球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建议,最终形成《加强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加快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案。该提案得到相关部门的办理回应,部分建议被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指导编制的《四川省碳足迹评价认证实施规范(试行)》和住房城乡建设厅推动修订的《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采纳。
在履职工作中,我始终把碳足迹管理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调研时,不少企业反映:商品销往海外,必须符合一些主要出口市场产品的碳足迹相关政策要求,但国内目前尚未建立碳追踪体系。同时,我了解到相关企业已完成实时节点级电力碳排放因子研究,具备相应技术能力。我深切感受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省应加快开展电力碳足迹追踪技术研究,通过开展典型行业电力碳足迹核算验证、开展电网实时数据及交易情况的电力碳足迹实时追踪模型研究、建立健全电力碳足迹实时潮流追踪体系,不断提升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等方面的技术储备和国际话语权。为此,我提交了《建议加快开展电力碳足迹追踪技术研究 促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案。该提案经过承办单位的认真办理,有力助推相关工作有效开展。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必须紧扣国内国际市场变化,立足地方实际和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应持续关注、系统思考,适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我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我省实际,以“碳”索者的姿态和专注专业的精神,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协力守护好绿水青山,当好绿色发展的“建言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