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兵 刘红梅 本报见习记者 张露曦
近日,刚刚走出校门的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高校毕业生唐春燕走进镇就业服务站寻求帮助。在工作人员的牵线搭桥下,她很快找到一份较为理想的工作。“这样找工作很方便,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唐春燕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广安区积极采纳政协委员建议,紧扣群众就业需求,以全域服务夯实就业基础,以平台匹配打通供需堵点,以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推动就业服务从“广覆盖”向“高质量”迈进。
建言织密就业服务网络
唐春燕很快找到工作,与广安区政协委员兰建兵的建言有关。
今年年初,兰建兵建议,要在健全就业服务网络上下功夫,帮助更多群众找到理想工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纳该建议,健全“1+39+N”就业服务体系,打造以广安人力资源市场、39个基层就业服务站及零工市场、吾悦创业街区等为支撑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服务就业创业人员2万余人次;组织“春风行动”暨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等品牌活动100余场,建立“线上直播带岗+线下现场招聘”“区级主会场+18个乡镇分会场”双轮驱动模式,聚焦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形成“城区有专场、乡镇有活动、村村有服务”的全域覆盖新格局。
正在广安区北辰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工作的护士蒋燕子,3个月前通过“安心就业”数智平台找到了这份工作。“这样可以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蒋燕子说。
数智平台高效运行,离不开区政协委员罗小东的助力。今年2月,罗小东建议,要畅通平台供需链,打通就业匹配堵点,建立健全劳务服务体系。
广安区积极采纳委员建议,推行“国有劳务公司+劳务专合社+企业+农户”联动模式,与区内3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推广应用“安心就业”“蜀我·会找活”等数智平台,整合全区劳动力资源、企业用工需求、劳务专合社等信息,实现企业用工与群众就业意愿的精准匹配,促进9000余人次就近就业。
力促供需双方“双向奔赴”
“以前在外打工,没技术、工资低。今年通过参加月嫂培训实现就业,每个月至少有6000元收入,心情都更愉快了。”在广安区某月子中心从事月嫂工作的董小娟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在外打工多年的她回到家乡,准备就近找一份工作。
当时,听说区政协委员王芳开设的广安市广安区賨州姐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培训月嫂,还推介就业,董小娟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通过认真学习,董小娟顺利完成培训,并在双选会上找到了自己满意的月嫂工作,从此有了稳定收入。
今年年初,王芳提交提案,建议要充分利用“川字号”家政特色劳务品牌优势,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健全跟踪培训机制,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办理提案,依托广安数字家政服务市场,充分发挥“賨州姐妹”“川字号”家政特色劳务品牌优势,形成“培训+就业+跟踪”全链条服务体系。紧扣市场需求,实施靶向式品牌培训,围绕家政等领域开展培训2000余人次,举办双选会15场,携手本地及周边优质企业,为培训合格学员精准对接就业岗位,输送就业人员950余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政协主席伍平表示,将搭建委员履职平台,设立委员履职就业创业服务岗,助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委员围绕不同群体的就业诉求进行跟踪调研,架好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连心桥”,力促劳动者和企业“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