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5年8月8日 星期

烟火升腾处 尽显民生情


□冉忻鹭 何思键 本报记者 张好雨

夏日阳光漫过绵阳市安州区卓信农贸市场的青石板,王阿姨提着刚选好的两斤鲜排骨,走进一家标着“代炒菜”的档口:“师傅,豆瓣酱烧排骨,多焖两分钟哈!”灶台前,铁锅与铁铲碰撞出清亮声响,蒸腾的热气裹着酱香弥漫开来——这番热闹的场景,源于安州区花荄镇政协工作联络组的一次民生走访。

菜市场“取经”

开启“民生商机”

去年,联络组在走访委员时捕捉到一些民生痛点:年轻人抱怨“下班做饭没时间”,老年人发愁“买菜容易做菜难”,菜市场商户则琢磨“咋能多挣点”。“需求碰需求,或许就是商机!”联络组赓即组织商户、居民、市场管理者等召开座谈会,当有商户提及外地菜市场的代加工服务时,大家眼前一亮。

“不能光看热闹,得学门道。”联络组组长高钟浩带着有意向的商户,专程赴外地菜市场“取经”。考察归来,大家不仅坚定了“代炒服务大有可为”的信心,也引入“透明化经营”理念,不断增加“信任加分项”。

起初,商户高辉还犯嘀咕,觉得代炒服务“有点拿不准,万一遇到问题咋办”。在联络组的助力下,该区市场监管部门制定《代炒服务规范指引》,从食材处理到厨具消毒进行逐条明确。

在联络组的帮助下,各代炒档口不仅张贴了食材溯源二维码,师傅们也根据要求做好食物、炊具的卫生工作。“规范了才能走得远。”如今,高辉的档口日均代炒30余单。他高兴地说:“多亏联络组考虑周全,帮我们打消了顾虑,现在才能安心经营、放手发展。”

需求促升级

激发“服务活力”

“没想到菜市场里能吃火锅!”最近,安州区卓信农贸市场的“火锅代煮区”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火锅代煮区”的诞生,源于联络组召开的一场“需求对接会”。

此前,联络组收集“青年消费诉求”时发现,年轻人既想聚餐省钱,又想吃到新鲜食材。这些碎片化诉求被一一记录。于是,联络组组织代炒商户、食材摊主、调料供应商开展协商,最终敲定“火锅代煮+一站式采购”模式:顾客选好食材,商户现场加工,配上桌椅便可开吃。

“不光出点子,还帮着解难题。”商户赵丽丽笑着说,联络组协调城管部门划出“临时聚餐区”,联系文旅部门指导布置“打卡点”,连餐具消毒流程都请来专业人士把关。

针对上班族的“加急单”、老年人的“软嫩口”,联络组收集反馈后,专门给商户提出优化建议。每月一次的“口味品鉴会”上,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代表给菜品打分,让服务越来越对味。

支撑这一系列举措的,是联络组建立的“民生需求台账”机制:每月将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分类整理,直接对接商户和职能部门。正如联系花荄镇的区政协副主席王冬所言:“代炒不是简单加个灶台,而是要让菜市场变成‘家门口的幸福驿站’。”

同心谋长远

重构“民生乘法”

代炒档口火了,周边蔬菜摊销量涨了近两成——这乘法效应背后,是多方联动的合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每月上门进行食品安全培训,是联络组盯着落实的“必修课”;电商平台入驻菜市场,源于联络组牵线的“农市对接会”;商户们正在筹划的“上门炒菜”业务,也是联络组联合社区做了200余份“居家需求问卷”调查后提出的建议。

“我们不是在改造菜市场,是在助力重构社区服务生态。”花荄镇镇长谢飞介绍,目前联络组正总结卓信农贸市场的创新经验,计划向更多菜市场推广,同时准备引入智慧支付、预制菜代售等新业态,让“菜市场服务”覆盖更多人群。

傍晚时分的农贸市场,锅铲碰撞的声响里,炒热的是饭菜,炒浓的是民生幸福,也是联络组“为民办实事”的鲜活答案。


  
2012-2014 © 版权所有:四川政协报社
四川政协报社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上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四楼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