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5年8月8日 星期

青山“披金” 林下“产粮” “天府森林粮库”奏响生态富民新乐章


一片森林,蕴藏着多少可能?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

巴山蜀水,层峦叠翠;天府之国,绿意盎然。四川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地3.81亿亩,居全国第一位。郁郁葱葱的森林潜藏着巨大价值。

为充分发挥森林特色和优势,省委、省政府系统部署建设“天府森林粮库”。省政协紧扣中心大局,通过调研、提案等方式,积极助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使林地与耕地共同担负起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使命。

广元作为这场“绿色变革”的积极践行者,正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天府森林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森林粮库建设的“广元模式”。全市政协各级组织和广大委员积极行动,用智慧和力量为森林粮库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文/图 本报记者 陈相龙 代艺

擦亮林下经济“生态绿”

8月的广元大地,青山叠翠、绿意盈盈。在广元市国有林场内,松柏挺拔、苍翠成行。林下,仿野生灵芝撑开褐伞,山葵舒展枝叶,一派勃勃生机。

“以前我们这片林子可没这么规整。”看着眼前这片整齐的松柏林,护林员雷强满脸笑意,“现在不一样了,整齐的树木不仅形成优美的森林景观,还能够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种植,可以说‘从上到下都是宝’!”

雷强口中的“不一样”,正是广元市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的实践成果。广元市林地面积159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93%,可深度利用林地面积600万亩。如何既守好“绿水青山”,又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林下经济,成了一把关键“钥匙”。

“我们发展林下经济,不只是往林下‘塞东西’,而是先给森林‘调结构’。”朝天区林业局核桃产业技术研究所所长孙亮介绍说,通过科学清理干扰木与林下可燃物,巧妙降低森林密度,推动森林自身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森林火灾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而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则成了森林的“好伙伴”。记者了解到,中药材的根系分泌物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

“建议以生态修复为主,选择适应性强、具有固氮或水土保持功能的品种”“大力推进林下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广元市政协委员纷纷围绕林下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其中不少建议得到相关部门采纳并转化为具体举措。

“市政协多次深入市国有林场等地,围绕‘推动森林粮库高质量建设’开展调研视察,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建言献策。”市政协主席谢晓东说,通过认真梳理归纳,市政协形成《关于推动森林粮库高质量建设视察情况的报告》等履职成果,提出“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关系”“统筹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建议,并报送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

截至目前,市政协已围绕“天府森林粮库”“林下经济”等课题开展调研20余次,市政协委员提交相关提案15件,提出“增强林下经济生态效益”等方面建议37条。

从委员建言献策的“金点子”到市政协深入调研形成的“好报告”,再到市委、市政府推动发展的“硬举措”……如今,广元市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174.37万亩,建成林下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以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当好产业发展“助推器”

盛夏时节,走进青川县房石中药材现代产业园区,泥土芬芳与药材清香扑面而来。在一片片规整的林下黄连地里,黄连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青川县林地广袤,但过去‘沉睡’的资源较多。”青川县政协委员董微微用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眼前的黄连地说,“青川县绝大部分林地海拔1000—3500米,年均气温13.7摄氏度,土壤、空气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黄连等中药材生长。”

董微微是青川县的种植大户,也是省级农村致富带头人。她掰着指头算了笔账,“今年的市场行情很好,黄连每公斤售价约400元,按亩产量400公斤算,亩产值能够达到16万元。”

昔日的“苦黄连”,如今成了群众致富的“金疙瘩”。数据显示,该园区已发展林下黄连产业2.3万亩,2024年销售收入突破1.4亿元,年户均增收超2万元。曾经贫瘠的山地,变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这一串串亮眼的数据,是青川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耕林下经济的生动答卷。近年来,青川县立足416万亩林地资源,稳步推进发展黄连、淫羊藿等中药材产业,成功创建省级“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

“林下种植产业通过‘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方式带来了经济效益,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青川县政协主席张丕忠表示,县政协也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当好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老李,你看这书上的理论,跟我们的土方法还真不一样!”在青川县房石镇书香政协文化室,几名农户正围着书桌热烈讨论。桌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书籍布满折痕。

“有些技术难题,光靠老经验不行,还得靠科学。”农户谢金生笑着说,“感谢县政协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场所,让我们能不断‘充电’,开阔眼界的同时,也更有底气把产业做大做强。”

为助力打通产业发展堵点痛点,县政协充分利用“有事来协商”平台,帮助农户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一场场接地气的“院坝会”“田间会”,上百个急难愁盼问题在协商中迎刃而解,让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撑开乡村振兴“致富伞”

“大家看,这是朝天区两河口镇大尖山村新鲜采摘的赤松茸,现在下单,下午就能从基地直发!”8月3日,朝天区政协委员廖妍英利用网络直播热情推介赤松茸,直播间内人气高涨、订单不断。

“这些赤松茸采摘下来,经过极速锁鲜处理,再通过全程冷链物流,最快24小时内就能摆上餐桌。”廖妍英表示,这条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每个环节都优先向当地村民开放,让他们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是朝天区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朝天区立足生态优势,重点培育赤松茸、山葵、竹笋等林下高附加值作物,使其成为解决群众就业和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渠道。

“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近务工、自主经营等方式,有力推动劳动力就业本地化。”朝天区林业局局长董清梅说,截至目前,全区发展林下经济累计带动农户超5000户。

而在两年前,大尖山村的村民们还面临着“守着青山饿肚子”的窘境,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发展乏力。如何破题?大尖山村谋划发展林下产业,为村民开辟出一条致富新路。

“发展产业之初,由于缺乏经验,曾一度面临技术与市场双重困境,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尖山村党总支书记陈世龙说,“多亏了政协组织开展的一场协商会,帮助我们顺利解决了问题。”

2024年9月3日,两河口镇政协联络委主任于航在了解到大尖山村的实际情况后,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村民代表等深入林间开展调研,开起了“林间协商会”。

“优化基料配方,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健全冷链物流体系,锁住鲜味”“树立品牌意识,让赤松茸走出去”……委员们就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科技支撑、打通市场渠道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会后,两河口镇政协联络委牵线省农业科学院专家驻点,创新基料配方,使成本直降30%;争取定点帮扶项目支持,让冷链物流企业落地、村级预冷站投用;组织开展“山货出山”系列直播带货,带动品牌成功打入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市场。

如今,一个响亮的“大尖山”区域公共品牌已然形成,不仅带动当地物流、农产品加工等配套产业蓬勃发展,还创造了1000余个就业岗位。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乡,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一片小小的赤松茸,真正撑开了乡村振兴“致富伞”。

科技赋能 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访广元市政协委员、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何明波

□本报记者 代艺 陈相龙 整理

记者:广元在“科技+林下经济”融合发展中,形成了哪些特色模式?

何明波:在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将科技赋能放在突出位置,开启院校合作模式,与四川农业大学、省林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突破高产种植、仿野生栽培、种苗繁育等技术,制定了地方标准20项,获得国家专利10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广元茯苓在全省率先启动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项目,系统建立了茯苓的“三标准、五规范、二体系”,并通过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评审,获批成为首个“川产道地药材”认定品种。

记者:您如何看待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助推二者有效协同?

何明波:我认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冲突—协同—共生”的动态演变逻辑。作为广元市政协委员,我始终把履职重点聚焦油橄榄、笋用竹、核桃、天麻等领域,深耕技术推广与服务,助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

今年,我撰写了一条社情民意信息《警惕林下经济过热:广元市森林粮库建设中的生态隐忧》,提出“构建生态友好型林下经济体系,推广‘乔—灌—药’立体种植模式”“建立种植项目生态影响预评估制度,明确不同林地的开发强度红线”等建议,得到市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目前,全市林下中药材产业已逐步推广“乔—灌—药”立体种植模式,有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记者:在助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让您最难忘的一次履职经历是什么?

何明波:在发展笋用竹产业过程中,很多林农因新栽竹成活率不足50%而焦虑。在推广相关技术时,为了让林农听得懂,我琢磨出4种通俗易懂的实用技术理论。

“公共汽车理论”——要想竹林高产,就必须像合理控制公交车载客量一样,对竹林进行抚育采伐,让整片竹林健康生长;“生娃娃理论”——必须把老竹砍掉,只保留新竹和壮竹,才能不断“孕育”出更多新的竹笋;“背背篼理论”——伐竹后要能背着背篓自由穿行,这个间距就是最佳栽种密度;“栽土豆理论”——移栽必须带竹鞭,就像种土豆要带土豆块保成活一样关键。

林农按照这些方法实践后,新栽竹林的成活率提高到95%,甚至更高。2024年,利州区荣山镇中口村笋用竹基地成功获批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普及需要带有“泥土味”,才能真正惠及群众。


2012-2014 © 版权所有:四川政协报社
四川政协报社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上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四楼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