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 熊俊文 本报记者 黄笑菲
8月12日傍晚,暑热逐渐消退。位于石棉县迎政乡红旗村一组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售卖农产品的商贩们离场后不久,又开始热闹起来——附近村民三五成群来到此处,开展起各类休闲娱乐活动。
眼前的景象,让县政协委员、迎政乡党委副书记余刚露出开心的笑容:“有了这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大家丰收季可以过来卖农产品;没有农产品交易时,可以充当‘坝坝宴’举办地、广场舞聚集地、客运中转地、应急避险地和各类活动举办地,简直是村民的‘宝藏地’!”
这一“宝藏地”的顺利落成,还得从3年前说起——
2022年9月,余刚在红旗村走访时,收到村干部和群众反映,“我们村枇杷产量大,但是周围没有好的销售场地。每逢枇杷销售旺季,收购商只能在公路边上收购,既影响交通,又给农户安全造成隐患。”
走访结束后,余刚立即向县政协提出申请,希望利用“有事来协商”平台,组织相关界别政协委员和乡镇干部前往红旗村开展调研,并围绕农产品市场建设开展小微协商。
“建议在通村公路旁新建一个比较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也要具备举办文化活动的功能,避免农闲时节资产闲置”……同年9月13日,协商会正式召开,委员们提出10余条相关建议。
会后,县政协将建议整理为协商报告后,却为如何推动建议落地犯了难。“该项目涉及资金投入、土地供应等多种要素,牵涉部门多,立项难度大,要想办好办实,只靠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实现。”县政协提案委主任陈燕回忆,本以为要陷入协商成果难以落地的窘境,他们突然想起,县里有一个专门负责收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集中地”——县群众急难愁盼事项服务中心。
原来,早在2021年10月,石棉县就创新设立“群众急难愁盼事项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搭建“1+9+N”组织架构,由党委牵头,统筹人大“代表直通车”、政府“12345”、政协“有事来协商”等9个子平台资源力量,收集群众反映诉求,统一高效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燕和余刚一同走进服务中心,向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在红旗村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组织余刚和中心工作人员走进红旗村了解具体情况。确定实际情况后,服务中心将该项目列为当年重点处理的项目之一,邀请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等部门(单位)进行会商,确保项目顺利落地。
2022年10月,红旗村农产品交易市场正式开工建设;12月,项目顺利完工。新建成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占地约2.67亩,配套建设挡墙、围墙、公共厕所、彩钢棚、停车位、安保、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极大方便了周边村民和商家,让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同样依托县政协“有事来协商”平台挖掘并转交服务中心办理的,还有蟹螺藏族乡猛种村传统村落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安全护栏安装项目。
今年3月,县政协委员殷萍和王德军发现安置点的堡坎旁缺少安全护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经调研协商,委员们向服务中心反映了当地情况与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服务中心核实后立即行动,在30天内落实了安全护栏安装项目,切实解决了群众“心头之忧”。
8月4日,记者来到猛种村传统村落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只见殷萍、王德军两位委员和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神华正带着问卷就该项目开展满意度调查。
“我们进行满意度调查,主要是对群众是否满意、干部是否参与工程等情况进行回访。发现问题后,要求限期整改。”神华说。
在神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服务中心。一进门,目光就被墙上悬挂的一幅标志图所吸引。图上,左边的手握成一个拳头,右边的手竖起大拇指,中间是一个“力”字。神华说,这是服务中心9位成员共同设计的:“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给群众雪中送炭。大家希望能够攥指成拳,撬动社会更大力量,全力办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自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县政协共开展协商活动110余次,向服务中心反映群众诉求248件。服务中心高度重视政协反映的问题,推动130余件协商成果落地,帮助群众解决了出行难、饮水难、灌溉难等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
“过去,政协收集到的不少协商建议和社情民意信息都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协调起来比较费劲。”县政协主席陈洪忠坦言,有时候一条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光是部门间的对接就得耗上不少时间,有些涉及面广的事项,甚至会因为责任边界不清、资源调配不畅,被拖成“老大难”。
随着服务中心的建立,这种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现在不管是涉及单一领域的小微建议,还是跨部门的复杂事项,服务中心都能第一时间帮忙牵头对接,明确责任主体、制定推进时间表,相当于为协商建议落地打通了‘快车道’。”陈洪忠表示,接下来,县政协将继续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通过“有事来协商”平台,向服务中心反映更多接地气的群众诉求,协力解决更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贡献更多政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