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5年8月14日 星期
省政协委员,国家电投集团四川电力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庆葭:
以“绿电”点亮“金山银山”


□龙治强 本报记者 张好雨 整理

作为在能源领域深耕40年的从业者,我参与了四川能源转型实践,始终将项目建设管理和服务民生作为根本职责;作为省政协资源环境界别的委员,我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秉持履职为民初心,努力把绿色能源发展转化为惠民利民成效。

太阳也能变成“草料钱”

2022年,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国家电投集团兴川实证光伏电站的光伏板铺展成一片壮阔的“蓝色海洋”,与雪山草甸相映生辉,昔日的荒坝子蜕变为全球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基地。这座矗立在高原上的“露天能源实验室”,设备运行面临着氧气稀薄、紫外线强等极端环境带来的挑战。对此,大家打趣地说,“这哪是建电站,分明是在‘天上’做实验”。

为找到适配高原的光伏技术组合,我和团队在当地驻扎半年,像学生做实验般反复调试设备、分析数据,设计了127种技术对比方案,在试错与验证中探索。最终,我们总结出高海拔地区光伏建设的“共性经验”,既为川藏高原新能源开发提供了“四川方案”,也为类似地区提供了参考范例。

更重要的是,项目全过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定量化研究光伏建设对高原环境的影响,同步建设土壤生态修复实证区,着力打造万亩超高海拔生态治理标杆,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当地牧民感慨地说:“太阳也能变成‘草料钱’,这才是守着青山有饭吃。”那一刻,“两山”理念变得可感可及。

光伏风车映红牧民笑脸

在四川能源结构中,水电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靠水吃水”也有烦恼——水电资源丰枯不均。2023年,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牵头建起四川省新能源研究中心,聚焦“四川‘十五五’构建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研究”课题,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全省40多个市县,走进电站、乡村、企业调研;举办多场论坛与研讨会,倾听基层声音。凉山彝族老乡询问:“光伏板底下能不能种土豆?”阿坝牧民指着发电风车问道:“这大家伙转起来,牦牛会不会被吓跑?”这些带着“泥土气”的问题,成为我们研究的起点。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我通过政协平台将基层声音转化为履职成果,牵头撰写《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农村能源革命 夯实县域经济发展之基》等提案20余件,让群众关切得到重视,形成的破解水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难题的建议方案也被相关部门采纳。

守护绿水青山的实践让我深知,四川能源绿色发展不仅要解决丰枯不均问题,更要让转型红利惠及民生。水电资源虽富集,但季节性波动制约稳定供应。为此,我们尝试以大型水电站为“调节中枢”,联动周边风电、光伏资源,通过智能调度让风光电的波动性变得可控。在雅砻江锦屏水电站调研时,看到高坝与光伏阵列、风车群协同发力,我感到十分欣慰。经测算,该基地年输出清洁电能约2000亿千瓦时,可满足1.1亿家庭用电,替代标煤6000万吨。这不仅点亮了更多家庭,更催生了“光伏+生态修复”“风光+特色农业”等新业态,让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动能。国家电投集团四川电力有限公司累计投入7000万元帮扶资金,惠及凉山群众2万余人。在凉山美姑,光伏提灌站让3000亩荒地变为良田;在甘孜、阿坝,“风光+牧业”项目带动1.5万牧民增收……守护绿水青山时,金山银山已在悄然生长。

给四川装上“超级路由器”

今年省两会上,我重点关注四川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的挑战。怎么协同调度新能源与传统电源?如何保证跨区域电力输送效率?怎么提高高比例清洁能源接入下的系统稳定性?这些问题都关乎能源转型质效。为此,我提出建议:电源端推动新能源与传统电源“搭好班子”,在甘孜、攀西等资源富集区加速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电网端打通西电东送“快车道”,让四川清洁电既能点亮本地,又能支援外省。与会委员笑着比喻:“这是要给四川能源装个‘超级路由器’啊!”

40年的能源之路,我深感任重道远。从雪域高原到峡谷江流,从实验室数据到千家万户的光明和温暖,我越发明白:能源并非冷冰冰的机器和数据,而是连着柴米油盐的民生温度。作为省政协委员,我将继续搭桥铺路、传递呼声,让技术和项目落到实处,为践行“两山”理念、绘就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贡献力量。


  
2012-2014 © 版权所有:四川政协报社
四川政协报社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上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四楼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