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5年8月14日 星期
大竹县政协助推特色美食品牌提档升级——
让“大竹肉丁面”走向更广阔舞台


□张天红 廖晓亮 本报记者 黄笑菲

“老板,二两肉丁面,多海椒多菜。”近日,在大竹县的面馆内,食客们点餐后没有急着入座,而是拿着手机回到面馆门口,对着面馆的店招拍了起来。只见蓝底白字的店招上印着憨态可掬的吉祥物“面宝宝”,一旁“大竹肉丁面,越吃越想念”的广告词朗朗上口。

一块小小的店招,宛如一张崭新的名片,宣告着“大竹肉丁面”区域公共品牌正式打入市场。“近年来,大竹县委高度重视特色美食文化建设,县政协和广大委员也围绕这一主题积极建言献策。”县政协研究室主任彭辉说。

“万源的黑鸡,大竹的面。”2017年5月,县政协委员王庆华在参加县政协组织的城市美食发展调研时,碰巧听到一句川东人的顺口溜。“那一刻我意识到,‘面’是大竹县响当当的美食名片,却缺少一个平台,让这碗面的‘流量’传出竹城。”

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庆华耗时两个月,走访了大竹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5位面馆经营者,于同年7月完成社情民意信息《关于打造“大竹面”特色饮食文化的建议》,呼吁大竹从服务标准、从业资质、卫生管理、环保要求等方面着手,努力打造一个叫得响的“大竹面”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当地美食从“小作坊”向全产业链发展。

“委员的前期调研非常细致,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彭辉说,该社情民意信息一经提交,就得到县政协的关注,并被转交县商务局、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等部门联合办理。与此同时,县政协也开启了打造“大竹面”品牌的探索之路。

2024年10月,“做强大竹面食文化建设”小微协商会议在大竹县10余家面馆内相继召开,县政协委员和面馆经营者们围坐在一张张方桌前,围绕“大竹面”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美食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立足当地特色,把“大竹面”真正打造成特色饮食文化品牌;培育美食新名片,促进饮食文化提档升级;质监、卫生、环保等部门要加强特色餐饮业管理……经过多次协商,县政协梳理相关意见建议20余条,让一个个“金点子”直达相关部门负责人案头。

2024年年底,大竹县成立肉丁面协会,推动“大竹肉丁面”朝着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大竹肉丁面”品牌面馆300余家,解决就业近2000人,年产值超3亿元。今年1月,“大竹肉丁面”正式成为区域公共品牌,与之一起推出的还有吉祥物“面宝宝”。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大竹肉丁面”火了——央视以“晨曦烟火 唤醒一天的活力”视频进行宣传推介,提升其市场知名度,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网络视频推送、文字宣传,让家常味道穿越时间空间,有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当地文化的认同感。

“7月,大竹肉丁面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完毕。该中心以‘文化+美食’‘工厂+游览’‘直播+产品’模式,让市民游客身临其境了解‘大竹肉丁面’的文化渊源、产业布局。”县政协主席梁经明表示,接下来,县政协将继续围绕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加快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助力这碗热气腾腾、肉香四溢的“大竹肉丁面”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2012-2014 © 版权所有:四川政协报社
四川政协报社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上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四楼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