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5年8月14日 星期

发挥优势特长 助推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
——访成都市锦江区政协委员、成都竹邀月庐艺术馆馆长刘海波

□本报记者 陈相龙 见习记者 张露曦 整理

记者:成都市锦江区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推进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锦江区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作为区政协委员,您如何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履职尽责?

刘海波:锦江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商业氛围浓厚。近年来,锦江区持续推进“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积极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比如擦亮“夜游锦江”等夜间经济名片、打造“1314爱情专线”等时尚消费新场景,不断推动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发展。

我了解到,区政协积极助力消费场景、消费品牌打造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委员和专家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前不久,我参加了区政协组织的研讨会,主题是“关于加强文商旅融合提升春熙商圈旅游功能的思考”。我在会上提出,可集中引入二三十家全省百年老店到春熙路商圈,既擦亮“百年春熙”品牌,又突出春熙路传统与现代相融、经典与新潮共振的特色。

不仅如此,我还将参加区政协围绕挖掘“濯锦之江”历史文脉、打造文旅精品项目,打造消费新场景、释放消费新活力等方面开展的履职活动。我会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积极开展主题创作,打造艺术空间,为锦江区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记者:锦江区三圣花乡是典型乡村文旅业态。在您看来,三圣花乡这些年在农文旅深度融合上取得了哪些新进展?您是如何参与其中、发挥作用的?

刘海波:在三圣花乡这10年,我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这里更美了。以前简陋的花棚已被新修的专业花市取代,低洼的乡村小道变成了绿道,杂乱的农家乐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具特色的民宿。三圣花乡变得更有看点、更有亮点,游客也更多了。

作为三圣花乡的“新居民”,2013年开始,我在这里打造“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现为成都竹邀月庐艺术馆),依托艺术馆举办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艺术讲座等活动,展示地域文化艺术,丰富游客文化生活,提升三圣花乡文化氛围。同时,我还参与开发具有巴蜀乡村特色的文创产品,如茶叶罐、盆景、石雕、竹椅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通过文创产品传播巴蜀农文旅特色。

作为政协委员,我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三圣乡村旅游品质的建议》,呼吁以地铁13号线开通为契机,举办乡村音乐节、农耕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增强游客体验感,进一步提升三圣花乡影响力。

记者:作为文艺界别政协委员,您对于文化赋能旅游发展有什么建议?

刘海波:我认为,用文化赋能旅游发展,首先要深挖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要利用好华兴街、四圣祠、大慈寺、水井坊等独具文化记忆的特色景点,打造特色街区、创作文艺作品,展现背后的故事和景观。

我在《关于打造华兴街川剧主题街区的建议》中呼吁,升级改造华兴街,将川剧元素融入街区、城市景观和周边商业。最近我去华兴街看了,街上已经出现了川剧元素的栅栏和装置,街区的川剧氛围越来越浓,让人十分欣喜。

在挖掘出文化特色亮点后,我们还可以运用新技术、新形式进行文艺精品创作,吸引更多游客。现在有很多文艺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沉浸式戏剧《成都偷心》、VR戏剧《我的世界都是你》等,广受游客欢迎,为文旅融合不断注入新活力。


2012-2014 © 版权所有:四川政协报社
四川政协报社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上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四楼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