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共赏 文化基因传千载
“烧春誉满剑南道,把酒投壶兴致高。”唐代诗人韦续所作《七绝》中提到的剑南烧春,是唐代剑南道绵竹县(今四川省绵竹市)特产的高度蒸馏白酒;《旧唐书·德宗本纪》中的“剑南岁贡春酒十斛”,是剑南烧春跻身宫廷贡酒行列的最早见证。
位于绵竹市城关镇的剑南春酒坊遗址,是绵竹自古以来的传统酿酒作坊区。据有关记载,清代初年,该区域仅棋盘街、滚子坡两侧就有20余家酿酒作坊,“天益老号”酒坊正是其中之一,至今仍在生产。踏入这家酒坊,十几口传承千余年的酒窖映入眼帘,厚厚的黄泥虽然封住了窖身,却封不住那隐隐散发、萦绕不绝的香气。
“这一口传承千余年的酒香,离不开每位绵竹酿酒人的辛勤付出。绵竹酒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凝聚着一代代政协人的心血。”绵竹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高松告诉记者,早在20多年前,市政协委员宁根田就提交了《研究绵竹“天益老号”酒坊酿酒历史,争取立项申报国家文化遗产》的提案,建议深入研究酿酒历史底蕴,提升绵竹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该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2003年4月至2004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酿酒作坊区域展开考古勘探与发掘,促进四川绵竹剑南春酒坊遗址入选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如今,“天益老号”酒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以酒坊为核心建设的剑南老街,用500米长的青石板巷串联起古窖池群、剑南春酒坊遗址、川酒会馆、关帝庙、年画坊、古戏台等特色景点,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距剑南老街20分钟车程的杜甫诗酒文化博览园内,在身着汉服的“酒博士”引导下,一群游客正在沉浸式体验古代酒桌文化。
“我还差一张《登高》就集齐了,这把必赢!”正在投壶区域大展身手的游客唐琳琳,一边小心翼翼地把刚刚得到的奖品书签放进口袋,一边自信满满地说。
投壶区域旁边,另有一番热闹景象——几位游客饶有兴致地抽取酒筹,他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根据酒筹上的诗句精准接出下句。更引人注目的是,几位才思泉涌的游客,正以“酒”字为令,展开一场激烈的“飞花令”对决。
“杜甫写有《饮中八仙歌》《独酌》《曲江对酒》,还曾赋诗称赞‘蜀酒浓无敌’,以诗词宣传酒文化。我们见贤思齐,在酿造好酒的同时,全力讲好酒文化故事。”杜甫诗酒文化博览园负责人汪佳告诉记者,博览园依托杜甫IP,打造“杜甫诗酒文化之旅”,开发“杜甫很忙”系列文创产品,创办“杜甫诗酒社”,举办中国杜甫诗酒文化节等活动,受到游客青睐。2019年至今,“杜甫诗酒文化之旅”已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近10万人次。
绵竹市以酒为媒、以文为桥,让游客在蒸腾的酒雾里感受文化脉动。如今,每年超百万游客循着酒香而来,不仅带走了剑南烧春的甘醇,也将酒香中的文化基因播撒四方。
连片发展
“年味”入画雕盛景
“快来,这组仕女图画得真好看!”踏入孝德镇年画村中的年画巷,游客徐艳萍的目光被白墙上的绵竹年画深深吸引。画中数位仕女身着色彩明快的传统纹样服饰,姿态各异、神态生动,尽显古典雅致。
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是农耕文化的生动印记。
作为年画艺人的聚居地,年画村于2011年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称号,如今已形成“参观—体验—消费”的完整产业链。
走进“乡遇画里”文创社区农闲堂,只见10余名村民坐在长桌前忙着给年画上色;长桌的另一端,游客正在画师的指导下体验拓印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陈兴才的故居内,1∶1复刻的《绵竹迎春图》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欣赏;陈家第九代年画传人陈刚正全神贯注地雕刻年画雕版。
“我自幼随爷爷陈兴才和父亲学习绵竹年画技艺,这几年一直在复刻爷爷留下来的年画版式,希望复原大家记忆中的绵竹年画。”陈刚说,自绵竹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他们家一直致力于传承弘扬传统年画制作技艺。
“如今,年画村已建立一套年画产、供、销全产业链模式。村里有年画相关企业40余家,带动数千名群众过上了‘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的诗意生活。”市政协委员、孝德镇党委副书记唐娅轩说,今年上半年,年画村共接待游客6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2.18亿元。
如何更好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激活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在市政协委员陈龙视看来,年画村作为绵竹年画重要的传播媒介,每年接待游客数量逐步增长,但现有文化服务项目和公共配套设施承载量几乎已达上限,很难满足未来游客增长带来的需求。
“建议对年画村进行提升改造,为绵竹年画文化交流提供硬件支撑。”2024年12月,陈龙视在《关于将绵竹年画村打造成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和中华文化体验基地的建议》提案中呼吁,在年画村配套建设能容纳500人以上,可供文化交流、文化学习和文化培训的场所。
这一建议得到绵竹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初,“乡遇画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德孝文化旅游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始进行申报。项目涉及新建年画博物馆、游客集散中心等设施。
“与年画村一河之隔的年俗村,在2023年绵竹南站通车后,成为假日‘打卡’热门地。若能连片发展,必将引爆绵竹乡村旅游流量。”市政协委员徐成建在实地调研后,撰写提交《关于以川青铁路通车为契机,推动年画村与年俗村连片发展,助推我市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建议》提案,呼吁在射水河上新建桥梁,打通两村“经络”。
提案建议落地转化,好消息随之传来——今年下半年,绵竹市将开工新建射水河互通桥梁,同时修建射水河滨河廊道,打造生态人文景观廊道,促进年画村、年俗村成片发展。
文旅融合
“醉”美画境引客来
“美到舍不得喝,简直就是艺术品!”在年俗村年俗书局内,游客曾华健一边用手机对着新鲜出炉的年画咖啡拍照,一边赞叹不已。
“我们将年画文化与咖啡创新结合,让咖啡机在咖啡杯里‘画’年画,目前有门神、童子、侍女等10种拉花图案供游客选择。”绵竹市金申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赵菲菲说,年画咖啡很受游客欢迎,在6月举办的2025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以下简称“酒博会”)上,年画咖啡还被搬到了文化体验区。
“说是‘酒博会’,也是我们绵竹文化的展览会。”绵竹市酒类产业发展局局长邓伟介绍,本届酒博会首创“产区—厂区—景区—街区”四区联动模式,将当地诗酒文化、年画文化等特色文化IP进行深度融合,结合潮流音乐节、非遗手作市集等创新业态,打造集文化体验、商贸交流、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行业盛会。
酒博会期间,绵竹市共签订商务合作协议7项,吸引22万余名市民和游客参与,创下2.3亿元白酒销售额,带动当地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配套产业增收4.23亿元。
“可以将非遗项目融入展会,充分展示绵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办展的同时也要营造消费场景、举办消费活动,营造‘美食+美酒’的消费氛围”……打开市政协委员履职交流微信群,一条条关于办好酒博会的建议历历在目。
“这是绵竹市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市政协委员、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方磊表示,该市紧跟文旅消费需求新趋势,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画里酒乡、酒中画韵”的独特氛围。
2021年初,年画村村民李帆和丈夫辞去工作,卖掉城里的新房,投资50余万元,将老屋重新装修,打造适合拍照“打卡”与品味特色美食的私厨,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体验乡村慢生活。“碰上周末和节假日,客人多得让我们应接不暇,如今的日子就像年画那样美好。”李帆高兴地说。
和李帆夫妻一样,村民们纷纷乘着文旅融合这股“春风”,在村内建起了水上乐园、花博园,开起了农家乐、民宿、乡村咖啡馆等,吃上了“旅游饭”。
九龙镇棚花村则依托好山好水,将酒文化融入村落打造。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畅饮摔碗酒,棚花绕酒香”的民俗风情,尽享魅力乡村之旅。
“棚花村的打造方案,还是政协委员帮忙出的主意。”棚花村党支部书记蒋刚告诉记者,在棚花村打造初期,产业融合不够深入的问题制约了村落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我们找到驻村政协委员,希望他们帮忙想一些‘金点子’。”
2024年3月,棚花村议事会成员围绕“棚花村精品村打造事宜”开展了一场小微协商。委员们围绕“把棚花村打造成酒文化特色小镇”,提出“打造绵竹特色酒文旅融合示范点,建设酒家、酒庄、民宿等酒文旅融合项目”“在酒庄、民宿设计中,融入绵竹年画文化”等建议。
在委员们的持续助力下,棚花村变身为集酒庄与体验中心于一体的文化村,积极布局“民宿+文创产业”“民宿+乡村旅游”“民宿+农业体验”,目前已发展民宿、农家乐50余家,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去休闲度假。
夕阳西沉,暑气渐消,酒香仍在鼻尖萦绕。在这片古韵与酒香交织的诗意之地,绵竹市正不断探索文化赋能酒旅融合新路径,点亮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