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马边河,自西向东贯穿县城。沐着春阳沿河而行,岸边榕树下、广场草坪边、街心花园里,随处可见飞针走线的彝族妇女。
“会说话就会走路,会拿筷就会捏针。”小凉山彝家女子自幼便跟着家中长辈学习刺绣,心灵手巧,聪慧能干。独具特色的彝绣技艺就这样在她们手中一代代流传下来。
乔进双梅是众多小凉山彝族绣娘中最耀眼的一位。作为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手工刺绣传承人,乔进双梅一直关注着“传承发展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的话题。每年,她都会将关于发展彝绣的意见建议带进全国两会。今年3月,她再次将关于促进彝绣等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带到北京。她说,希望进一步挖掘、提炼、开发彝区的优秀文化、特色产业,扩展更多民族文化消费场景,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彝家女子喜欢将大自然和生活的素材运用于刺绣,花鸟鱼虫、日月星辰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风土人情,只要是美丽好看的事物,心灵手巧的彝家女子都能把它绣到衣服上,再穿在身上。”在乔进双梅的“花间刺绣”工作室,乔进双梅一边向采访团介绍自己和姐妹们的作品,一边感叹,“彝绣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带动当地妇女增收致富的‘法宝’!”
作为土生土长的马边彝家女子,乔进双梅六七岁时就拿起针线和绣片学习刺绣,拥有一手好绣艺。可是,从前彝绣缺乏知名度,加上绣娘的技艺参差不齐,让彝秀如蒙尘明珠。
2015年,乔进双梅牵头成立了马边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专门生产彝绣服饰、手绣工艺品等。合作社采取“零基础就业、零投入入股、零风险增收”的合作模式,吸引了众多农村闲散劳动力加入。合作社还在6个乡镇设立工作服务站,在15个乡镇开设彝绣培训班,构建起“1社6站15班”的网格化服务体系。10年来,在不断改良创新彝绣图案款式的同时,乔进双梅还积极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积极推动合作社产品进一步打开销路。如今,通过电商平台和文旅融合,彝绣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据统计,截至目前,合作社累计培训绣娘超3万人次,成功带动900余名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超1万元。
在乔进双梅的带动下,“花间刺绣”的绣娘们凭着勤劳与聪慧,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