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通成
“巴中是渠江源头、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之一,其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废弃矿山等生态修复治理,建设渠江流域岸线(巴中段)生态廊道,对放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效应、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月1日,在巴中市政协“强化生态修复,建设渠江流域岸线(巴中段)生态廊道”专题协商座谈会上,市政协副主席张方开门见山,道出了此次专项协商监督的重要性。
根据2025年度协商监督计划安排,巴中市政协于3月初成立调研组,围绕“强化生态修复,建设渠江流域岸线(巴中段)生态廊道”主题,深入部分县(区)、乡镇和项目一线专题调查研究,并于4月1日召开协商座谈会进行专题协商。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我市大部分流域两岸及周边道路均为硬质河堤和硬质铺装,生态岸线碎片化,河水净化能力较弱,部分区域岸线杂乱、森林林分质量不高、水土流失现象较为突出。”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岳俊友代表调研组作主题发言时表示,要充分考虑综合生态效应,遵循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根据各河段区域不同的特点,以增加流域两岸生态“绿量”、提高森林质量为主攻方向,以增强沿河森林水源涵养、防治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为重点,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廊道。
“坚持科学规划与项目支撑相统一,统筹谋划生态廊道建设。”市政协委员黄竟认为,相关工程项目缺乏系统谋划,规划统筹协调不够,建议细化制定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从防洪抢险、应急处置的安全大局出发,谋划坡耕地改造、清洁小流域、综合小流域治理项目,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
市政协委员刘萍认为,流域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现象时有发生,建议树立一体化理念,结合河长制工作,深入推进“四水同治”,常态化开展河道环境治理,确保水清岸绿。
“将生态廊道建设作为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载体。”市政协委员杨清辉建议,整合、串联生态廊道沿线乡镇、村庄,统筹考虑文化旅游、村庄规划、生态廊道等发展要素,提升打造美丽田园农业、现代城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样板区和示范区,“通过生态廊道把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输送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助推全市农业结构转型升级”。
“建设渠江流域岸线(巴中段)生态廊道是全市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并重、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的探索和实践,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听取委员发言和相关部门回应后,市政协主席侯中文表示,要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统一、修复与利用相统一、高质量发展与造福人民相统一,以增绿扩量、森林提质、生态修复等为重点,将渠江流域岸线(巴中段)打造成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持续打造秀美巴中,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