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庸
我第一次去镇江时才20岁。那天春雨霏霏,一颗颗露珠大小的雨水润物无声,淋在每一处裸露的丛林之中,拍着树叶淅淅沥沥,还在凹陷的路面处变成一个个小水坑。出行时没有穿雨衣,而是撑伞。
同行的6个伙伴两两共撑一把伞,走在狭窄的街道上。伞的颜色鲜艳,从了我们青年人的个性,颇有一丝不羁的风范。可春雨也确实是个诗人,氤氲着各式伞面融入一股氛围,借着那些老建筑物与街道,将我们笼罩进一股迷蒙当中。
丝丝的小雨在下,难免溅在额头和手臂上。顺着光洁的肌肤滑落,意外地有些清爽。雨珠子不足露珠大小,透着一丝凉意,有着沁透肌肤的舒适感。
我们一行人笑闹着穿过老街,狭窄街道旁种植的茂密小乔木落入眼中,只觉苍翠欲滴;地平面的小草上有不少雨水顺叶脉滑落,一头扎进泥土中。迎面走来的老年人似乎对我们别有一番兴致,与我们交流片刻,打听着我们的行程。
他们说,很少有年轻人来此地一游。问及原因,是生活节奏缓慢,经济不发达。所以,镇江的街道基本很干净,像新砌成的乌托邦,充满了春雨里理想的味道。街道还没实现人车分流。正因此,紧挨着的老建筑物成了最好的点缀,得以在原有的场景里自由发挥其魅力。
我不记得走了多远才看见汤包铺子。只记得在春雨中,几杆鲜艳的雨伞在失了颜色的老街里鲜艳如花。雨水连成丝线把四周的色彩都添了滤镜,覆盖了明灰色的调子,倒使随行拍照的我得以迅速攒出画面来。
铺子的蒸屉表面透出水蒸气,一道道往上翻涌,迎风上卷,飘入空中,又被春雨裹带着下沉,重新回笼。一股文人之乡的气韵借着汤包铺子的烟火上升为朦胧的意境,在我脑海之中泛起一个词:卷帙浩繁。兴许这样不对,一个普通的铺子占据了文人的修养,可我却以为,正是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气息,在一股朦胧中展示着书卷气。
铺子的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妻。他们经营的铺子内并无座位,只有简单的前台和几个餐饮家伙什。家伙什上透着岁月的痕迹,纹理中有参差复杂的划痕,银白色的笼屉也早就由光亮变为哑光,一层面粉的浅薄包浆裹在外表面形成一层碱,呈现为白色。水蒸气就着白色雾质与之融作一体。
老板夫妇很是热情好客,边与我们笑谈风生,边打开蒸屉。他们额上有些浅浅的皱纹,穿着白色的厨师服,手上套着暗色袖带,显得十分讲究,一阵朗朗的笑声让春雨中的镇江更添一份生气。